論壇時間:2018年11月17日、18日
論壇地點: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圖書館第二會議室
舉辦單位
主辦單位:中國海洋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
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
承辦單位: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
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會
協辦單位: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會
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科學研究院研究生會
特邀報告1:我國近海富營養化狀況的回顧與展望
主講人:王保棟研究員
時間:2018年11月17日9:45-10:05
地點: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圖書館第二會議室
主講人簡介: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化學專業,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研究中心主任,博士/研究員,從事海洋化學研究工作,2004年曾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漢堡大學工作,在國內外主流期刊上發表論文80余篇(其中SCI收錄20余篇),出版專著2部。
主要研究興趣有近海和大洋生源要素(碳氮磷硫氧)循環及其生態環境效應、河口入海物質變異及其生態環境效應、河口-近海富營養化及其生態效應、區域化學海洋學。
特邀報告2:紅樹植物適應濱海潮間帶濕地的分子機制
主講人:李慶順教授
時間:2018年11月17日10:10-10:30
地點: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圖書館第二會議室
主講人簡介: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院長/教授。
研究方向為分子生態學,分子生物學,生態組學。科研課題包括紅樹植物基因組分析及其轉錄組、基因表達與抗鹽、耐鹽機制;植物mRNA選擇性多聚腺苷化與其環境適應性的關系等。
特邀報告3:海水養殖生境中硫化物污染的生物防控技術進展
主講人:趙陽國教授
時間:2018年11月17日13:30-13:50
地點: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圖書館第二會議室
主講人簡介: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,山東環境科學學會會員。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,教育部新教師基金1項,博士后基金1項,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1項,作為核心成員參與908專項1項,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1項,獲得國家科技術獎1項。發表論文30余篇,其中SCI、EI收錄14篇,編寫著作1部。
主要從事污染控制微生物分子生態學、廢水生物處理技術、海洋微生物學等研究。
特邀報告4:微生物組研究揭示微生物暗物質和塑料生物降解機制
主講人:邢德峰教授
時間:2018年11月17日13:55-14:15
地點: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圖書館第二會議室
主講人簡介: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,國家優青、中組部拔尖人才,教授/博士生導師,入選首批國家“萬人計劃”、首批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、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、首批國家環境保護部專業技術青年拔尖人才、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、黑龍江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、首批哈工大青年拔尖人才。
研究領域包括廢水/廢物厭氧生物處理與能源化技術、能源自給型城鎮污水綜合處理技術與裝備、納米生物技術、微生物系統生物學。
特邀報告5:海岸帶災變的鏈式反應效應
主講人:劉樂軍研究員
時間:2018年11月18日13:30-13:50
地點: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圖書館第二會議室
主講人簡介: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,作為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課題達10余項,發表科研論文20余篇,參與編寫專著3部,參與編制國家標準1部。
長期從事海洋地質災害與工程地質的研究工作,研究區域從海岸帶、海島、近海陸架至深海陸坡,以工程地質角度,研究海底與海岸的地質災害的成因機制與風險評價。
特邀報告6:海洋藻毒素的原位監測方法與代謝組學研究
主講人:李愛峰教授
時間:2018年11月18日13:55-14:15
地點: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圖書館第二會議室
主講人簡介: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。中國毒理學會生物毒素毒理學常務委員、環境與生態毒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,國際有害藻類研究學會會員,曾任加拿大國家研究院海洋生物研究所訪問學者。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,獲中國毒理學會優秀青年科技獎,山東省青年科技獎,中國海洋大學天泰優秀人才獎。發表SCI論文19篇。
以“海洋藻毒素與生態系統健康”為研究方向,致力于海洋藻毒素的檢/監測技術、代謝轉化與生態風險方面的研究,近年來圍繞脂溶性貝毒、麻痹性貝毒和BMAA這三類毒素,分別在監測預警技術、代謝轉化和生態風險等方面開展研究,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。
特邀報告7:含鹽污水厭氧氨氧化脫氮效能和反應動力學主講人:李津教授
時間:2018年11月18日14:20-14:40
地點: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圖書館第二會議室
主講人簡介:青島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工程系特聘教授、系主任。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畢業。現任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,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,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,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等SCI刊物審稿人。發表SCI論文10余篇,其中影響因子大于5.0的2篇。在水處理技術和水處理藥劑方面申請發明專利8項。
長期從事水污染控制技術的研究與開發,參加完成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——典型流域化工行業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評估和國家863計劃課題——高濃度有害有機污染物深度處理技術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,并自主完成了高效膜混凝反應器的設計與研發。
特邀報告8:氣候變化和污染源對我國近海大氣沉降的影響
主講人:高陽教授
時間:2018年11月18日14:45-15:05
地點: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圖書館第二會議室
主講人簡介: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,希格瑪西科學研究會、美國地球物理學會(AGU)會員,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、山東省面上科學基金,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,與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、美國環保署、加州伯克利大學和埃默里大學等美國一流大學及科研機構開展合作。
研究方向包括:氣候變化對區域大氣污染和人體健康的影響;全球變暖下極端天氣(包括熱浪、冷空氣、干旱和洪澇)的變化機理;生物質燃燒、長程傳輸對大氣污染的影響。近五年在多篇國際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40余篇。